《法制日报》记者从自然资源部今天在京召开的扶贫用地政策论坛上获悉,自然资源部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政策,在包括安徽省金寨县、甘肃省陇西县、西藏自治区曲水县等3个国家级贫困县在内的全国33个试点地区,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张德霖在论坛的主旨演讲中指出,自然资源部将脱贫攻坚作为政治任务全力推进落实,在扶贫用地政策助推扶贫攻坚中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他说,自然资源部对全国834个深度贫困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每年专项安排每县新增建设用地计划600亩。同时,深化增减挂钩扶贫政策,截至目前,全国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范围内流转覆盖26个省1250多个贫困县,17个省累计流转28万余亩,收益约800亿元;支持“三区三州”及其他深度贫困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由国家统筹跨省域调剂使用,下达2018年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任务,拟调剂资金640亿元。
据张德霖介绍,自然资源部深化耕地保护支持政策,允许深度贫困地区在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仍按耕地管理;土地政策在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悉,到目前为止,自然资源部配套出台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实施办法》和《关于实施跨省域补充耕地国家统筹有关问题的通知》,细化调剂流程、明确操作规范、完善配套措施、强化监测监管,为各地加快落实具体政策提供了指导。
张德霖提出,要夯实部门责任,确保扶贫用地政策落地见效。“加强专项督察,各派驻地方的自然资源督察局要围绕自然资源扶贫政策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察,对落实政策不力、落实政策走样的地区提出整改要求。” 张德霖说,要把增减挂钩、占补平衡等自然资源扶贫政策严格限定在贫困地区,专项用于脱贫攻坚;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统筹好增减挂钩、占补平衡扶贫项目,严格项目验收,管好用好自然资源扶贫资金;在开展增减挂钩、土地整治等扶贫项目中,各地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要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确保自然资源政策扶贫成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张德霖表示,将立足新机构新职责,探索完善自然资源扶贫政策,加大贫困地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等自然资源政策倾斜力度,把乡村振兴相关支持政策优先向贫困地区倾斜。
记者郄建荣